自作自受的意思

自作自受的意思

自作自受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 zì zuò zì shòu。其意思是指自己做了蠢事或坏事后,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必须由自己承担,含有贬义,常常带有“活该”的意味。

成语来源

自作自受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和《五灯会元》。在《五灯会元》中,有一句话提到:“僧问金山颖:‘一百二十斤铁枷,教阿谁担?’颖曰:‘自作自受。’”这句话强调了因果关系,表明做错事的人必须承担后果。

使用示例

– 在文学作品中,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也提到:“他这会子不说保养着些,还要捉弄人;明儿病了,叫他自作自受。”这表明了因个人行为而导致的后果。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自食其果、自讨苦吃、咎由自取。

反义词:嫁祸于人。

自作自受强调的是个人行为与后果之间的直接联系,提醒人们在做事时要考虑后果,避免因自己的错误而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自作自受的意思

自作自受为什么不是做

自作自受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自己做了蠢事或坏事,自己承担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因果关系,意味着一个人所做的事情最终会影响到自己,通常带有贬义,暗示“活该”的意味。

在中文中,“自作自受”中的“自作”指的是自己做出的行为,而“自受”则是指自己承受后果。这个成语的构成强调了责任的归属,即行为的后果由行为者自己承担。使用“自作自受”而不是“做”是因为它更准确地表达了这种因果关系和责任感。

例如,成语的出处之一是宋代释普济的《五灯会元》,其中提到:“一百二十斤铁枷,教阿谁担?颖曰:‘自作自受。’”这句话的意思是,既然是自己做的事情,后果自然要自己承担。

“自作自受”不仅仅是一个描述行为的词汇,它还蕴含了深刻的道德和哲学意义,提醒人们在行动之前要考虑后果,强调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责任。

自作自受一般指什么人

自作自受这个成语通常指的是那些因自己所做的事情而承担后果的人。它强调个人的行为与其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意味着一个人所做的坏事或愚蠢的决定最终会导致自己遭受不良后果。

释义与出处

– 自作自受的字面意思是“自己做了事情,自己承担后果”。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那些因自己的错误或不当行为而遭受惩罚或痛苦的人。例如,某人因不负责任的行为而遭遇失败或损失,就可以说是自作自受。

– 在佛教中,自作自受也与因果法则相关,强调个人的善恶行为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未来。例如,善行会带来好的结果,而恶行则会导致痛苦的果报,这种思想在《正法念处经》中有明确的阐述。

自作自受一般指那些因自身行为而遭受后果的人,强调了个人责任和因果关系的理念。这一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常被用来提醒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本图文由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

(0)
夏天的头像夏天认证作者
上一篇 2025-02-22 14:33
下一篇 2025-02-22 14:41

相关推荐

  • 垂帘听决的意思_解释_用法

    【成语意思】:垂帘听决:指女后辅幼主临朝听政。 【成语来源】: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史料一·咸丰季年三奸伏诛》:“皇上冲龄,未能亲政,天步方艰,军国事重,暂请皇太后垂帘听决。” 【成语拼音】:chuí lián tīng jué 【成语声母】:CLTJ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用法分析】:垂帘听决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形容女后当朝处理国事。 【成语结构…

    2025-03-07
    11200
  • 二竖为虐的解释_意思_来源

    【成语意思】:二竖为虐:竖:小子;二竖:指病魔;虐:侵害。比喻疾病缠身。【成语来源】: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

    2025-04-04
    5500
  • 入木三分的意思_解释_拼音

    【成语意思】: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字迹深透木板三分,现多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恰切。【成语来源】: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汉语国学 2025-03-04
    14500
  • 玉不琢,不成器的意思_释义_来源出处

    【成语意思】:玉不琢,不成器;比喻人不经过教育和锻炼,无法成才。【成语来源】:西汉·戴圣《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成语拼音】:yù bù zhuó,bù

    汉语国学 2025-03-23
    9600
  • 梵册贝叶的解释_意思_来源

    【成语意思】:梵册贝叶:指佛经,佛经原本多用梵文写在贝多罗树叶上。【成语来源】:清·龚自珍《正魏译》:“梵册贝叶,以意增损,以意排比,以意合之分之,译者从而受之。”【成语拼音】:f

    2025-04-12
    3600
  • 箭穿雁嘴的释义_解释_出处

    【成语意思】:箭穿雁嘴:比喻不开口说话。【成语来源】: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十二回:“诸将见李逵等杀了这一阵,众人都胆颤心寒,不敢出战。问了数声,如箭穿雁嘴,钩搭鱼腮,默默无言

    汉语国学 2025-04-01
    5600

联系我们

1894872548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26048781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