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救药的意思
“无可救药”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wú kě jiù yào。其字面意思是“病情严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事物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通常带有贬义。
成语解释
– 来源:该成语出自《诗经·大雅·板》,其中有句云:“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这段话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状况的忧虑,暗示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后果将是无法挽救的。
– 近义词: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 反义词:药到病除。
用法示例
在现代汉语中,“无可救药”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事已经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例如,鲁迅在《书信集》中提到:“但彼此内溃已久,无可救药,只能听之而已。”这句话表明了对某种状况的无奈和绝望。
语法特点
“无可救药”可以作为谓语或定语使用,通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极端状态,强调其严重性和不可逆转性。
总之,“无可救药”不仅仅是一个描述病情的成语,更是对某种绝望状态的深刻反映,常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交流中以表达对无法挽回局面的感慨。
无可救药比喻一个人
“无可救药”是一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一个人或事物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左传》,其中提到的情境是指楚国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形容情况严重到无法医治的程度。
成语释义
– 基本意思:无可救药指病情严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通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状态已经坏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含有贬义。
– 用法:该成语可以用作谓语或定语,适用于描述人的思想、行为或某种情况的严重性。例如,可以形容一个人固执己见,屡教不改,或者在某种不良习惯上无法自拔。
相关例子
– 在文学作品中,鲁迅曾提到“无可救药”来形容某种绝望的状态,表达对局势的无奈和悲观。
– 现代用法中,常见于描述某些人如赌徒、酒鬼等,形容他们的行为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 反义词:药到病除、可救可治。
“无可救药”不仅仅是一个描述病情的成语,更是对某种极端状态的形象化表达,常用于文学和日常交流中,强调一种无望的绝境。
不可救药和无可救药的区别
不可救药和无可救药这两个词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一些区别,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词义区别
– 无可救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事物或人的状态已经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通常用于形容某种极端的情况或行为。它强调的是一种绝望的状态,常常带有贬义色彩,适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极端情况,如酒鬼、赌徒等。
– 无药可救:这个表达通常用于口语,意思是指病情已经严重到无法用药物治疗的程度。它可以用在更广泛的场合,既可以是贬义,也可以是中性,强调的是缺乏治疗手段的状态。
词性和用法
– 无可救药:属于成语,结构为偏正式,通常用作谓语,强调比喻性,适合用于文学或正式场合。
– 无药可救:属于口语表达,结构为主谓式,常用作谓语和状语,语气较为缓和,适合日常交流。
虽然这两个词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它们的语境和情感色彩有所不同。无可救药更侧重于形容极端的、无法挽回的状态,而无药可救则更强调缺乏治疗手段的情况。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表达。
本图文由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