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隅顽抗的隅是什么意思
“负隅顽抗”这个成语中的“隅”指的是“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在这个成语中,“负”意味着依靠或凭借,而“隅”则强调了地形的险要特征。“负隅顽抗”比喻的是依仗某种有利条件,顽固地进行抵抗。
该成语的出处来自《孟子·尽心下》,原文提到:“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这句话描述了老虎在险要的地方顽固抵抗,没人敢上前捕捉,形象地体现了“负隅顽抗”的含义。
“隅”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成语所传达的抵抗精神的象征。
负隅顽抗是贬义词吗
“负隅顽抗”是一个含有贬义的成语,主要指依仗某种有利条件顽固抵抗,通常用于形容在劣势情况下仍然顽固抵抗的态度。
成语解释
– 拼音:fù yú wán kàng
– 释义: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整体意思是凭借险阻,顽固抵抗,形容依仗某种条件拼命抗拒。
贬义特征
“负隅顽抗”通常带有贬义,表示一种不理智的抵抗行为,暗示着对形势的错误判断和不自量力。例如,在军事或社会冲突中,敌人即使处于劣势,仍然顽固抵抗,最终往往会导致更大的失败和损失。
成语出处
该成语出自《孟子·尽心下》,原文为:“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这句话描述了老虎在险要地势下的顽固抵抗,进一步强调了“负隅顽抗”的含义和用法。
“负隅顽抗”确实是一个贬义词,常用于形容在不利情况下的顽固抵抗行为。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隅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隅”字在这里指的是“角落”或“方面”。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其意思是:如果我给学生举出一个方面(即一个“隅”),而他们不能灵活地推导出其他三个方面(即其他的“隅”),那么我就不会再继续教导他们了。
在这句话中,孔子强调了教育的启发性和学生主动思考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师不应仅仅灌输知识,而是要激励学生通过思考来理解和掌握知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味着教师在学生没有达到一定的思考深度时,不应轻易给予启发或指导。这反映了孔子对教育方法的深刻理解,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思辨能力。
“隅”在这里不仅是字面上的“角落”,更是象征着知识的不同方面,强调了通过一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相关知识的能力。
本图文由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