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本逐末
释义
“舍本逐末”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放弃事物的根本部分,而去追求次要的细节。这个成语形容做事时轻重倒置,不注重主要问题,而只在细枝末节上花费精力。其拼音为 shě běn zhú mò。
成语来源
该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吕氏春秋》,其中提到:“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这段话强调了重视农业(根本)而非工商业(末节)的重要性,指出如果人民不务农而追求工商业,国家将面临困境。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
– 舍近求远
– 贪小失大
– 本末倒置
– 反义词:
– 追本求源
– 追根寻源
使用示例
1. 在工作中,如果只关注细节而忽视整体目标,那就是舍本逐末。
2. 你的做法有点舍本逐末,结果是得不偿失。
3. 现行法规过于关注形式问题,实际上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舍本逐末”作为一个贬义成语,提醒人们在处理事务时要明确轻重缓急,注重根本问题,避免在细节上浪费过多时间和精力。
舍本逐末用来比喻什么
成语“舍本逐末”用来比喻做事时不抓住主要问题,而只关注细枝末节。它强调的是抛弃事物的根本和主要部分,去追求那些次要和不重要的细节。这种做法通常被视为轻重倒置,意味着在处理事务时没有明确的主次关系,导致效率低下或结果不理想。
释义:
– 基本含义:放弃根本的而追求枝节的,形容不从根本问题着手,而只在细微的事情上用力气。
– 成语出处:该成语源于《汉书·食货志》,其中提到“弃本逐末”,强调了在农业和商业之间的取舍问题,反映了对根本与次要的错误理解。
使用场景:
– 在工作中,如果一个人只关注报告的格式而忽视了内容的准确性,就可以说他在“舍本逐末”。
– 在学习中,学生如果只关注考试的技巧,而不重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被认为是“舍本逐末”。
总之,“舍本逐末”提醒我们在处理事务时要明确主次,避免因小失大。
舍本逐末的寓意和象征
成语“舍本逐末”在中文中具有深刻的寓意和象征,主要用来形容人们在处理事务时忽视根本问题,而过分追求细枝末节的现象。
寓意
“舍本逐末”的字面意思是放弃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这个成语强调了在做事情时应关注事物的本质和主要问题,而不是被表面的细节所迷惑。它通常带有贬义,提醒人们要认清事物的主次关系,抓住问题的核心。
在实际生活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例如:
– 学习中:一些学生可能过于注重分数和排名,而忽视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能力的提升。
– 工作中:员工可能过分追求短期业绩,而忽略了长远发展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 企业管理:决策者可能过分关注成本的削减,而未能从根本上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象征
“舍本逐末”象征着对事物本质的忽视和对细节的过度关注。这种态度不仅影响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也可能导致组织和社会的发展受阻。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必须具备深刻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思维,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审视问题,避免因小失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一成语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吕氏春秋》,其中提到“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强调了务农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农业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成语的意义逐渐扩展,成为对各种事务处理方式的警示。
总之,“舍本逐末”不仅是对个人和组织行为的警示,也是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深刻反思。通过理解和实践这一成语的智慧,我们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图文由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