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残守缺
抱残守缺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bào cán shǒu quē,意指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指的是固守旧有的观念或习俗,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或进行创新。
成语的来源与解释
– 出处:抱残守缺最早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刘歆传》,原文为“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这句话表达了对固守旧有事物的批评,强调了对真理和公心的追求。
– 基本释义:该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抱住残缺的东西,不肯放弃”,比喻因循守旧,不愿接受新事物。它反映了一种对旧事物的依恋,常用于批评那些不愿意改变或进步的人或事物。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
– 因循守旧
– 墨守成规
– 故步自封
– 反义词:
– 推陈出新
– 自我作故
– 标新立异
这些词汇帮助进一步理解“抱残守缺”的含义,强调了在面对变化时的保守态度与创新精神之间的对比。
使用示例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抱残守缺”来描述某些人或组织在面对新技术、新观念时的抵触情绪。例如:
– “如果每个人都像他这样抱残守缺,那社会永远不会进步。”
– “学术论文要有创见,若只是拼凑古人的言语,将会被譏为抱残守缺。”
这些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批评保守态度时的适用性。
总之,抱残守缺不仅是对旧观念的批评,也是对创新和进步的呼唤,提醒人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保持开放的心态。
抱残守缺才是人生大智慧
抱残守缺的含义与智慧
抱残守缺这一成语源自《汉书》,意指守住陈旧、残破的东西不放,常用来比喻思想守旧、不愿革新。在人生哲学中,这一概念强调了对现有事物的珍惜与坚持,尽管这些事物可能并不完美或完整。
人生智慧的体现
1. 接受不完美: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不完美的选择和情况。抱残守缺的智慧在于接受这些不完美,理解生活的复杂性,学会从中寻找价值。例如,曾国藩在其家训中提到,过于追求完美可能导致灾祸,而适度的接受和调整则能带来更好的结果。
2. 珍惜现有:这一理念也提醒我们珍惜手中已有的资源和机会,而不是一味追求更高的目标或完美的状态。正如一位智者所言,放弃一些东西可能会带来新的机遇和幸福。
3. 灵活应对变化: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灵活应对和适应变化是非常重要的。抱残守缺并不是固守不变,而是在变化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曾国藩提到,刚柔并济的处世之道能帮助人们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抱残守缺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执着,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教导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如何珍惜现有、接受不完美,并灵活应对变化。这种智慧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幸福。
道德经抱残守缺的原文
《道德经》中提到“抱残守缺”的原文出现在第二十二章,具体内容为: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
在这段文字中,“抱残守缺”可以理解为一种对待事物的态度,强调在面对不完美或缺陷时,保持一种包容和守护的心态。这种思想反映了道家哲学中对自然和事物本质的理解,提倡顺应自然、保持谦逊和内心的平和。
道德经的这一思想常常被解读为一种智慧,提醒人们在生活中应当珍惜现有的事物,而不是一味追求完美或更多的物质。
本图文由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