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余
“读书三余”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概念,强调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进行阅读。这个词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三国志》,具体是董遇的言论。董遇提到的“三余”指的是:
– 冬天:一年中寒冷的季节,通常人们在这个时候活动较少,适合静下心来读书。
– 夜晚:白天工作或学习后,夜晚是一个相对安静的时间段,适合进行阅读。
– 阴雨天:天气不佳时,人们往往不愿外出,这也是一个适合在室内阅读的时机。
董遇在《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中提到:“当以三余”,意即要抓住这三种时间来读书,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学识和修养。
这一概念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学习的重视,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学习方法论,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并利用碎片时间来阅读和学习。通过这种方式,读书不仅成为一种习惯,也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乐趣和意义。
读书三余的原文及翻译
董遇的《读书三余》是古代中国文学中的一篇重要作品,强调了如何有效利用时间进行学习。以下是该文的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翻译
董遇,字季直,性格木讷但热爱学习。在兴平年间,关中地区发生动乱,他与哥哥季中投奔到将军段煨那里。他们常常上山采集野生禾草以维持生计,董遇每次上山时都带着书,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尽管哥哥嘲笑他,他依然坚持。董遇对《老子》有深入的研究,并为其作了注释;他也对《左氏传》下过功夫,并根据自己的研究写成了《朱墨别异》。有些人想跟随他学习,但董遇不愿意直接教导他们,而是说:“必须先读百遍。”他的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其义自然显现。”求教的人说:“我苦于没有时间。”董遇回答:“应该利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解释说:“冬天是一年的空余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余时间,阴雨天是农时的空余时间。”
董遇的“三余”理念强调了在生活中寻找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在冬天、夜晚和雨天等通常被视为闲暇的时间。这种思想不仅反映了他对学习的热爱,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管理和学习方法的启示。
读书三余的意思是什么
“读书三余”是一个成语,源自《三国志·魏志·董遇传》,其意思是指在冬天、夜晚和阴雨天这三种空闲时间里,充分利用这些时间来读书。具体来说:
– 冬者岁之余:冬天是一年中农闲的季节,适合读书。
– 夜者日之余:夜晚是一天中不需要进行农作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
– 阴雨者时之余:阴雨天通常不适合外出劳动,因此也是读书的好时机。
董遇在传记中提到,学习者常常抱怨没有时间,而他则建议利用这三种“余暇”来进行学习,这体现了他对读书的重视和对时间管理的智慧。
本图文由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