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令智昏(详解)

利令智昏

“利令智昏”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因贪图利益而使头脑发昏,形容因追求私利而失去理智,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其中提到平原君赵胜因贪图冯亭的利益而导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受重大损失,四十多万士兵被秦国消灭,几乎使赵国灭亡。

成语的构成与含义

构成

– “利”:利益、私利;

– “令”:使;

– “智”:理智;

– “昏”:昏乱、神志不清。

含义:形容因贪图私利而使人头脑昏乱,失去理智,做出错误的决定。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常用于警示人们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急于求成。

历史背景

在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攻打韩国,韩国的上党郡面临被攻陷的危险。上党守将冯亭为了保全自己,决定将上党郡献给赵国,以期获得赵国的庇护。赵国的平原君赵胜认为这是一个不费兵力就能获得大片土地的好机会,最终促使赵国接受了这一提议。这一决策激怒了秦国,导致秦国对赵国发起攻击,最终在长平之战中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相关成语与比较

“利令智昏”与“见利忘义”有相似之处,前者强调因私利而导致的智力昏乱,后者则侧重于因利益而忘记道义。两者都警示人们在追求利益时要保持理智,避免因贪欲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总之,“利令智昏”提醒我们在面对诱惑和利益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免因一时的贪念而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利令智昏

利令智昏 色令心迷 共有几句

“利令智昏”和“色令心迷”这两个成语通常被认为是成对出现的,表达了因贪图利益和色欲而导致的智力和判断力的丧失。

成语解析

利令智昏: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因为贪图利益而失去理智,无法辨别是非。它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描述了因追求利益而做出愚蠢行为的情形。

色令心迷: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因为色欲而使心智迷惑,无法清晰思考。它与“利令智昏”相辅相成,强调了欲望对人心的影响。

这两个成语通常一起使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表达,强调了人们在面对利益和欲望时容易失去理智的现象。这两个成语可以视为一组,共有两句

欲令智迷,利令智昏什么意思

利令智昏”和“欲令智迷”是两个汉语成语,均与因贪欲而失去理智有关,但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利令智昏

释义: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因贪图利益而使头脑发昏,丧失理智,无法辨别是非。它强调的是在追求私利时,人的理智会受到影响,做出错误的决策。

出处: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其中提到平原君赵胜因贪图冯亭的利益而导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惨重,四十万士兵被秦国消灭,几乎导致赵国灭亡。

用法:通常用于形容那些因贪图眼前利益而做出不理智行为的人。例如:“身居要职者千万不可利令智昏,做出不得人心的事来。”

欲令智迷

释义: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因欲望过多而使人失去理智,神志不清。它侧重于欲望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强调过度的欲望会导致判断失误。

用法:常用于描述因欲望而导致的迷失方向或做出不合常理的行为。例如:“自古道欲令智昏,贾琏只顾贪图二姐美色,听了贾蓉一篇话,遂为计出万全。”

利令智昏:强调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通常与具体的利益相关联。

欲令智迷:强调因欲望过多而导致的迷失,侧重于欲望的复杂性。

这两个成语都提醒人们在面对利益和欲望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免做出错误的决策。

本图文由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

(0)
海岚的头像海岚认证作者
上一篇 2025-02-16 08:08
下一篇 2025-02-16

相关推荐

  • 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

    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 “不耻下问”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论语·公冶长》。其字面意思是“不以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乐于向他人学习。 成语的解释 – 含义:不耻下问强调的是一种虚心求教的态度,尤其是向那些在学识或地位上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时,能够保持谦逊的心态,而不觉得羞耻。 – 出处:该成语出自《论语》,孔子…

    2025-02-19
    1800
  • 澄清的意思

    澄清的意思 澄清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种含义,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清澈透明的状态 澄清常用来形容液体的清亮和透明,例如“池水碧绿澄清”,指的是水清澈见底,没有杂质。 2. 消除混乱或误解 澄清也指通过解释或说明来消除误解和疑虑,使事情变得明了。例如,在某些情况下,澄清可以用来指代对事件或情况的解释,以消除混淆。 3. 沉淀杂质 在化学或物理的语境中…

    2025-02-19
    1600
  • 狗彘不食(详解)

    狗彘不食 狗彘不食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gǒu zhì bù shí,意指“连狗和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行极端恶劣,令人厌弃。这个成语出自《汉书·元后传》,原文为:“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这句话强调了对背信弃义之人的强烈谴责,表明其行为卑劣到连最不挑剔的动物也不愿意接受其所剩的东西。 成语的用…

    2025-02-15
    2300
  • 一蹴而就什么意思

    一蹴而就什么意思 “一蹴而就”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yī cù ér jiù”。其字面意思是“踏一步就可以完成”,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成功。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某项工作或任务能够迅速完成,强调完成的速度和简便性。 详细解释 – 词源:该成语出自宋代苏洵的《上田枢密书》,原文为“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意指人们都希望能轻松达到…

    2025-02-18
    2200
  • 盲目崇拜(详解)

    盲目崇拜 盲目崇拜是指对某个人或事物的无条件、非理性的崇拜和追随,通常表现为对偶像或名人的过度迷恋。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尤为普遍,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 盲目崇拜的特点 – 非理性追随:盲目崇拜往往缺乏理性的判断,崇拜者可能对偶像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仅凭外表或表面现象进行崇拜。 – 心理依赖: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容易通过崇拜偶像来寻找…

    2025-02-21
    900
  • 置之不理的近义词

    置之不理的近义词 置之不理的近义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 置若罔闻:形容对某事听而不闻,表示不予理睬。 – 束之高阁:比喻把某事放在一边,不加以重视或处理。 – 置之度外:指把某事抛在脑后,不放在心上。 这些近义词都表达了对某人或某事冷淡、不理睬的态度,适用于不同的语境中。根据成语的解释,”置之不理&#8221…

    2025-02-16
    2300

联系我们

1894872548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26048781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