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发冲冠
成语“怒发冲冠”的来源与含义
成语解释
“怒发冲冠”是一个形容极度愤怒的成语,字面意思是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庄子·盗跖》,原文描述了一个人因愤怒而头发竖起的情景,形象地表达了愤怒的强烈程度。
历史背景
该成语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尤其与中国古代的文人和军事将领的情感表达密切相关。最著名的引用出现在南宋抗金将领岳飞的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中。这首词表达了岳飞对国家沦陷的愤怒和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开头的“怒发冲冠”便是他愤怒情绪的直接体现。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作品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南宋时期的一首著名词作,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词中提到的“怒发冲冠”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国家命运的强烈反应。岳飞在词中提到的“靖康耻,犹未雪”,指的是靖康之变带来的屈辱,表现了他强烈的复仇心和对国家的忠诚。
词句解析
–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描绘了作者在愤怒中站在栏杆旁,雨刚停,情绪激动的状态。
–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表达了对自己三十年奋斗的功名感到微不足道,反映了他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警示年轻人要珍惜时光,不要虚度光阴,留下遗憾。
–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展现了他决心要打破敌人的防线,恢复国家的壮志豪情。
“怒发冲冠”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中国文化中表达愤怒与忠诚的重要象征。通过岳飞的《满江红》,这一成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体现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愤怒。这种情感在中国历史和文学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激励着后人继续为国家的繁荣而奋斗。
怒发冲冠的意思是什么
成语“怒发冲冠”的意思是指一个人愤怒到极点,以至于头发竖立,顶起帽子。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极端愤怒的状态,常用来形容人在愤怒时的激烈情绪。
出处:该成语最早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描述了蔺相如在与秦王交涉时,因感到愤怒而头发竖起的情景。蔺相如在看到秦王没有诚意交换城池时,愤怒地说:“璧有瑕,请指示王。”然后他因愤怒而站在柱子旁,头发直竖,帽子都被顶起,形象地表现了他的愤怒。
成语“怒发冲冠”也常被引用于文学作品中,例如宋代岳飞的《满江红》中有“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一句,进一步强调了愤怒的情感。
总之,“怒发冲冠”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个生动的文化符号,代表着极端愤怒的情绪状态。
怒发冲冠是谁的典故
成语“怒发冲冠”源自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蔺相如的故事。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描述了蔺相如在与秦王的交涉中因愤怒而头发直竖、顶起帽子的情景。
典故背景:
– 和氏璧事件:赵国的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珍贵的玉璧,名为和氏璧。秦昭王得知后,企图以十五座城池交换这块璧玉。赵王对此感到疑虑,担心秦王会欺诈,因此没有立即答应。
– 蔺相如的出使:在赵王的推荐下,蔺相如被派往秦国交涉。他在见到秦王时,发现秦王对待他非常傲慢,甚至没有按照礼仪接见他,而是将和氏璧传给左右大臣和妃子观看。蔺相如对此感到极度愤怒,遂以“璧有瑕,请指示王”为由,靠近柱子站立,愤怒之下头发直竖,顶起了帽子,表现出他愤怒的状态。
– 最终结果:蔺相如通过机智的言辞,成功地将和氏璧带回赵国,避免了国家的损失。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他的智慧和勇气,也使得“怒发冲冠”成为形容极度愤怒的成语。
“怒发冲冠”这一成语的典故与蔺相如密切相关,体现了他在国家利益面前的坚定与勇敢。
本图文由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