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拇枝指
骈拇枝指的解释与出处
成语解释
“骈拇枝指”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pián mǔ zhī zhǐ”。其字面意思是指脚上的拇指与第二趾合成一趾(骈母),以及手上大拇指旁多生一指(枝指)。这个成语比喻多余的、无用的东西,常用于形容那些不必要的附加物或特征。
成语出处
该成语出自《庄子》的《骈拇》篇,原文为:“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骈拇和枝指都是自然状态下的产物,但在道德上却显得过于奢侈和多余。
成语用法
“骈拇枝指”可以用作主语、谓语或宾语,通常用于比喻那些多余无用的东西。例如,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用法:“此偶感异气耳,非妖也。骈拇枝指亦异于众,可曰妖乎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
“骈拇枝指”不仅仅是对身体畸形的描述,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庄子对社会中多余事物的批判,强调了自然与本真的重要性。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常用于形容那些不必要的事物或行为。
骈拇原文及译文
《骈拇》是《庄子》外篇中的一篇,主要探讨了人性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强调自然本性的重要性。以下是《骈拇》的原文及其译文。
原文
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是故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多方骈枝于五藏之情者,淫僻于仁义之行,而多方于聪明之用也。
是故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而离朱是已。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译文
脚趾并生和歧指旁出,这是天生而成的吗?不过都多于常人之所得。附悬于人体的赘瘤,是出自人的形体吗?不过却超出了人天生而成的本体。采用多种方法推行仁义,比列于身体不可或缺的五脏呢!却不是无所偏执的中正之道。
所以,脚上双趾并生的,是连缀起无用的肉;手上六指旁出的,是树起了无用的手指;各种并生、旁出的多余的东西对于人天生的品性和欲念来说,好比迷乱而又错误地推行仁义,又象是脱出常态地使用人的听力和视力。
超出本体的“多余”对于一个视觉明晰的人来说,难道不是搅乱五色、迷滥文彩、绣制出青黄相间的华丽服饰而炫人眼目吗?而离朱就是这样。超出本体的“多余”对于听觉灵敏的人来说,难道不是搅乱五音、混淆六律,岂不是搅混了金、石、丝、竹、黄钟、大吕的各种音调吗?而师旷就是这样。
超出本体的“多余”对于倡导仁义的人来说,难道不是矫擢道德、闭塞真性来捞取名声、而使天下的人们争相鼓噪信守不可能做到的礼法吗?而曾参和史就是这样,超出本体的“多余”对于善于言辞的人来说,难道不是堆砌词藻,穿凿文句、将心思驰骋于“坚白”诡辩的是非之中,而艰难疲惫地罗列无数废话去追求短暂的声誉吗?而杨朱和墨翟就是这样,所以说这些都是多余的、矫造而成的不正之法,绝不是天下的至理和正道。
《骈拇》通过对身体畸形现象的比喻,批判了人为的道德标准对人性的压制,强调了顺应自然本性的必要性。这一篇章不仅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也对后世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骈拇》
《庄子·骈拇》是《庄子》外篇中的一篇重要作品,主要探讨了人性与外在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文章通过比喻和批判,揭示了追求仁义等外在标准可能导致的对人性的扭曲。
主要内容
骈拇与枝指的比喻
文章开头提到“骈拇”和“枝指”,这两个概念分别指的是脚的大趾与第二趾连在一起,以及手上多出一根指头。这些都是对自然状态的偏离,象征着人为的多余和不必要的附加。庄子通过这些比喻,指出智慧、仁义和辩论等外在的道德标准,实际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类似于身体上的畸形。
批判仁义的影响
庄子在文中批判了自三代以来,社会普遍追求仁义的现象,认为这种追求使人们迷失了本性。他指出,追求仁义的行为往往导致人们为了外在的名声和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本性,最终造成“残生伤性”的结果。无论是小人还是君子,皆因追求外物而失去自我,庄子认为这种现象是社会的祸根。
无为而治的思想
文章的最后部分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人应顺应自然,保持本性,而不是被外在的道德标准所束缚。庄子提倡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认为真正的道德应当是自然流露的,而非人为强加的。
《庄子·骈拇》通过对人性与外在道德的深刻反思,揭示了追求仁义等外在标准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强调了顺应自然、保持本性的必要性。这一思想不仅是对当时儒家道德观的批判,也为后世提供了关于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洞见。
本图文由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