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肩继踵
比肩继踵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bǐ jiān jì zhǒng,最早出自西汉·刘向的《晏子春秋·杂下》。该成语的字面意思是“肩并肩,脚尖靠着脚跟”,形容人多而拥挤,通常用来描述人群密集的场景。
成语释义
– 比:肩膀挨着肩膀。
– 继踵:脚尖碰着脚后跟。
– 整体意思:形容人很多,彼此紧密相连,接连不断,常用于形容拥挤的场面。
成语出处
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晏子春秋》,其中有句经典的描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齐国临淄的繁华与人多的景象。
使用场景
比肩继踵常用于以下场合:
– 描述人流密集的场所,如商场、节日庆典等。
– 形容事物的连续性或紧密相连的状态。
例如,可以说:“节日的游行队伍中,行人比肩继踵,热闹非凡。”。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摩肩接踵、水泄不通、人山人海。
– 反义词:门可罗雀、荒无人烟、人迹罕至。
比肩继踵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群聚集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比肩接踵和摩肩接踵的区别
比肩接踵和摩肩接踵这两个成语在意义上非常相近,均用来形容人多、拥挤的情景,但在用法和来源上有一些细微的区别。
成语解释
– 比肩接踵: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肩膀挨着肩膀,脚跟接着脚跟”,形容人很多,接连不断。它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晏子春秋》,其中提到“比肩继踵而在”,强调了人群的密集程度。
– 摩肩接踵:同样是形容人多拥挤的成语,字面意思也是“肩碰肩,脚碰脚”。这个成语的来源同样出自《晏子春秋》,但在古文中更常见于描述人群的拥挤状态。
用法区别
– 比肩接踵:通常用于描述人群的数量和接连不断的状态,强调的是人多的情形。例如:“节日的市场上,顾客比肩接踵,热闹非凡。”
– 摩肩接踵:则更侧重于描述人群的拥挤程度,常用于形容空间狭小、人员密集的场合。例如:“在音乐会现场,观众摩肩接踵,几乎无法移动。”
虽然这两个成语在意义上可以互换使用,但“比肩接踵”更强调人群的数量,而“摩肩接踵”则更强调拥挤的状态。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更合适的成语。
比肩继踵比喻什么
“比肩继踵”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人或事物接连不断,像肩膀相接、脚跟相继一样,通常用来形容人数众多或事情接连发生。
具体含义:
– 比肩:指肩膀相接,形容人多。
– 继踵:指脚跟相继,形容接连不断。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某种现象或情况的频繁和密集,比如在某个活动中参与者众多,或者某种事件接连发生,给人一种连绵不绝的感觉。
例如,可以用“比肩继踵”来形容一个大型活动中参与者的数量,或者在某个时间段内发生的多起事件。
本图文由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