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而冠
成语“沐猴而冠”源自《史记·项羽本纪》,其字面意思是“猕猴戴上帽子”,比喻外表装扮得像个人物,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常用来讽刺那些徒有其表而无真才实学的人。
成语来源
在西楚霸王项羽攻入秦国首都咸阳后,屠杀了许多百姓并焚烧了宫殿。此时,有人建议项羽在关中建立都城,以便巩固自己的统治。项羽却因思乡而拒绝,表示“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这时,提出建议的人背后讽刺项羽,称他如同“沐猴而冠”,意指他性急而缺乏远见。项羽得知后,愤怒地将此人处死。
成语的含义
“沐猴而冠”主要有以下几层含义:
– 徒有表象:形容人外表看似光鲜亮丽,实际上却没有内在的能力或品德。
– 急躁性格:也可以用来比喻性情急躁的人,像猕猴一样缺乏耐性,不能长时间保持装扮。
– 讽刺意义:常用于讽刺那些依附权势、窃取名位的人,强调其表面光鲜而内在空虚的特质。
成语的用法
“沐猴而冠”通常用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含有贬义。它可以用于描述那些表面上看似有能力、实际上却缺乏实质内容的人。例如:
– “他虽然在公司里职位高,但实际上只是个沐猴而冠的人,根本没有真正的管理能力。”
相关成语
与“沐猴而冠”意义相近的成语还有“衣冠禽兽”,后者专指那些外表体面但内心卑劣的人,语意更重。
总之,“沐猴而冠”不仅是对项羽的讽刺,也是对那些表面光鲜而内在空虚的人的警示,提醒人们重视内在的真实能力与品德。
沐猴冠冕 牛马襟裾
“沐猴冠冕”和“牛马襟裾”是两个相关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人的品德和行为。
沐猴冠冕
释义: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猕猴戴上冠冕”,比喻一个人外表华丽但内在粗鄙,或是徒有其表而无真才实学。它常用来讽刺那些表面上看似高贵、实际上却缺乏内涵和能力的人。
出处:成语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其中提到楚人被形容为“沐猴而冠”,意指他们的行为和品德不堪一击。元代的石君宝在《秋胡戏妻》中也提到过这个成语,进一步强调了其贬义。
牛马襟裾
释义:这个成语与“沐猴冠冕”有相似的含义,意指人行事像禽兽一般,缺乏人性和道德。它常用来形容那些行为粗鄙、毫无教养的人。
出处:同样出自元代的文学作品,石德玉在《秋胡戏妻》中提到“牛马襟裾”,与“沐猴冠冕”相呼应,强调了对人品的贬低。
这两个成语都反映了对人品和行为的批评,强调外表的华丽并不能掩盖内在的粗鄙。它们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来讽刺那些表面光鲜却缺乏真实内涵的人。
沐猴而冠下一句是什么
“沐猴而冠”的下一句是“知小而谋强”。这句诗出自曹操的《薤露行》,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上看似有能力,实际上却缺乏真正智慧和能力的人。整句的意思是,像猴子一样穿戴冠帽,虽然外表光鲜,但内心却是愚蠢,妄想谋划大事却无能为力。
“沐猴而冠”这个成语源于《史记·项羽本纪》,原本是用来形容楚霸王项羽的急躁性格,后来引申为讽刺那些虚有其表而无实质内涵的人。
本图文由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