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为犁(详解)

铸剑为犁

“铸剑为犁”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意指将武器销熔,转而制造农业工具,象征着和平与对战争的拒绝。这个成语出自《孔子家语·致思》,其中提到:“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这句话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停止战争、重视农业和民生的重要性。

在现代,“铸剑为犁”不仅是一个成语,还成为了全球和平的象征。1959年,苏联赠送给联合国一座名为“铸剑为犁”的青铜雕塑,雕塑中描绘了一位工匠用锤子将剑锤成犁的场景,象征着将战争工具转变为造福人类的工具。这座雕塑至今仍矗立在联合国总部,代表了人类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

寓意与影响

“铸剑为犁”不仅反映了历史上人们对和平的追求,也在当代社会中激励着人们思考如何将冲突转化为合作。它提醒我们,和平的实现需要放弃武力,转而关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这个成语和相关的雕塑在全球范围内都被视为和平的象征,激励着各国人民为实现持久和平而努力。

铸剑为犁

铸剑为犁的典故

“铸剑为犁”是一个富有深意的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主要表达了放弃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

成语的来源

“铸剑为犁”出自《孔子家语·致思》,其中提到:“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这句话的意思是将武器熔化成农具,以实现和平与安宁的生活。

成语的含义

该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将剑铸造成犁,象征着将战争的工具转变为农业的工具,强调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和平的向往,也与西方文化中类似的理念相呼应,如《旧约圣经》中提到的“将刀打成犁头”。

现代意义

在现代,“铸剑为犁”常被用来形容国家或社会在经历战争后,转向和平与发展的努力。它象征着人们希望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冲突,促进社会的繁荣与稳定。联合国总部前的青铜雕塑《铸剑为犁》便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雕塑由苏联艺术家叶夫根尼·武切季奇创作,象征着全球人民对和平的共同愿望。

总之,“铸剑为犁”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个跨越文化与历史的和平象征,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努力建设美好的未来。

止戈为武 铸剑为犁

止戈为武

定义与来源

“止戈为武”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文献的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其字面意思是“停止战争才是真正的武功”,强调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冲突的重要性。这个成语的构成是“止”和“戈”,其中“戈”指的是武器,象征战争,而“止”则意味着停止或制止。真正的“武”不仅仅是使用武力,而是能够有效地制止战争和冲突。

文化意义

“止戈为武”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和平的重视,强调通过正义的方式来平息战乱,追求和谐与稳定。这一思想与中国传统武术精神密切相关,认为武术不仅是身体的对抗,更是道德和智慧的体现。通过武力来维护和平,而不是单纯的暴力行为,才是“武”的真正含义。

铸剑为犁

定义与来源

“铸剑为犁”是另一个重要的成语,意指将武器转化为农业工具,象征着和平与建设。这个成语出自《孔子家语·致思》,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消除武器来促进和平,强调人类应当追求和平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依赖战争。

文化意义

“铸剑为犁”同样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强调将军事力量转化为生产力,以实现社会的繁荣与稳定。这一理念在历史上多次被引用,尤其是在战争结束后,国家需要重建和发展时,常常会提到“铸剑为犁”的重要性,象征着从战争走向和平的转变。

“止戈为武”和“铸剑为犁”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和平的重要性,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理解。它们不仅是历史的遗产,也是现代社会追求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理念。通过这两个成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面对冲突时所持的智慧与哲学,强调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图文由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

(0)
海岚的头像海岚认证作者
上一篇 2025-02-15 11:30
下一篇 2025-02-15

相关推荐

  • 打边鼓(详解)

    打边鼓 打边鼓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ǎ biān gǔ,主要指从旁边鼓吹、协助或应和的行为。这个词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鲁迅的作品中,他在《集外集·序言》中提到:“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闹。”这表明了打边鼓不仅仅是协助的意思,还带有一种为了增加气氛或热闹的含义。 词义与用法 – 释义:打边鼓的基本意思是从旁用言语怂恿、应和,通常用…

    2025-02-17
    2400
  • 苦海无边(详解)

    苦海无边 “苦海无边”是一个源自佛教的成语,意指生死轮回如同无边无际的苦海,常与“回头是岸”一同使用,强调通过修行和悔改可以获得解脱。 成语的来源与含义 – 来源:该成语最早出现在佛教经典中,描述了世俗生活的痛苦和轮回的无尽。它强调了人们在世间的苦难,只有通过佛教的修行才能超脱这些痛苦,达到涅槃的境界。 – 含义:在现代汉语中,“苦海…

    2025-02-14
    2800
  • 二三君子(详解)

    二三君子 二三君子的含义与出处 成语解释 “二三君子”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èr sān jūn zǐ”,意指“二三子”,通常用来指代一些人或小团体。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中提到:“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这句话表达了对某些人自以为是的批评,强调了他们的无知和自负。 成语用法 在古代文献中,“…

    2025-02-20
    1400
  • 见异思迁的拼音

    见异思迁的拼音 “见异思迁”的拼音是 jiàn yì sī qiān。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看到其他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形容意志不坚定,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改变想法。 成语“见异思迁”出自《管子·小匡》,其原文提到“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强调了在外界事物的影响下,人的心意容易动摇。 见异思迁下一句是什么 “见异思迁”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看到…

    汉语国学 2025-02-21
    900
  • 温良恭俭让(详解)

    温良恭俭让 温良恭俭让是儒家思想中提倡的五种美德,具体指的是温和、善良、恭敬、节制和谦让。这一概念源自《论语》,在古代被视为君子待人接物的基本准则。 温良恭俭让的含义 1. 温:指温和厚道,待人得体,既不过于冷淡也不过于热情,体现了一种中庸的态度。 2. 良:代表善良和正直,强调内心的平和与外在的正直,使人感到舒适和信任。 3. 恭:意指恭敬和礼貌,强调对他…

    汉语国学 2025-02-20
    2000
  • 一清二白的意思

    一清二白的意思 “一清二白”是一个常用的成语,读音为yī qīng èr bái。它的主要意思是指事情非常清楚明白,或者形容一个人非常清白,没有任何污点。 成语解释 – 清楚明白:用来形容事情的真相或情况非常清晰,没有任何模糊之处。 – 非常清白: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行或历史没有任何不良记录,十分正直。 出处与用法 这个成语的出处可…

    2025-02-18
    1900

联系我们

1894872548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26048781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