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恶酒酸
“狗恶酒酸”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成语,主要用来比喻环境险恶,导致人们裹足不前,无法顺利进行某项活动或事业。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具体的故事情节如下:
在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位卖酒的人,他的酒酿得香醇,待客也非常恭敬,店铺门前高悬酒幌。尽管他的酒质量上乘,却无人光顾,最终酒变质发酸。店主对此感到困惑,便向邻居杨倩请教。杨倩问他是否养了一条凶猛的狗,店主不解,认为狗的凶猛与酒的销售无关。杨倩解释说,正是因为狗的凶猛,顾客害怕而不敢前来购买,导致酒无人问津,最终变酸。
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商业经营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也隐喻了政治上的深刻道理。它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被恶人控制,贤能之士就会受到压制,无法施展才华,国家的治理必然会受到影响。“狗恶酒酸”也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妒贤嫉能的权臣对国家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的寓意依然适用,提醒人们在各种环境中,尤其是在商业和政治领域,必须注意消除那些阻碍发展的“恶狗”,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得优秀的人才能够被重用,事业得以顺利发展。
狗恶酒酸原文及译文
《狗恶酒酸》出自《韩非子》,其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邪?”曰:“狗猛则酒何故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齕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齕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译文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每次卖酒都量得很公平,对客人殷勤周到,酿的酒又香又醇,店外酒旗迎风招展高高飘扬。然而却没有人来买酒。时间一长,酒都变酸了。卖酒者对此感到迷惑不解,于是请教住在同一条巷子里的长者杨倩。杨倩问:“你养的狗很凶吧?”卖酒者说:“狗凶,为什么酒就卖不出去呢?”杨倩回答:“人们怕狗啊。大人让孩子揣着钱提着壶来买酒,而你的狗却扑上去咬人,这就是酒变酸了、卖不出去的原因啊。”
国家也有这样的恶狗。身怀治国之术的贤人,想让统治万人的大国君主了解他们的高技良策,而奸邪的大臣却像恶狗一样扑上去咬他们,这就是君王被蒙蔽挟持,而有治国之术的贤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啊。
启示
这则寓言通过卖酒的故事,深刻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贤能之士往往因权贵或大臣的阻挠而难以得到君主的赏识和重用。文中以狗为喻,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权贵阻挠贤才进言的恶劣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贤能之士遭遇不公待遇的同情和愤慨。要想使国家昌盛,就必须清除那些像恶狗一样的权臣,广纳贤才。
狗猛酒酸的寓言故事
《狗猛酒酸》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一,源自《韩非子》。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卖酒的人,他的酒质量上乘,店铺环境优雅,但生意却非常冷清,酒最终变酸。故事的关键在于他家的一只凶猛的看门狗。
故事梗概:
在宋国,有一个卖酒的人,他的酒非常美味,店铺也打理得干干净净,门口悬挂着“天下第一酒”的招牌。尽管如此,他的生意却一直不好,酒卖不出去,最终都变酸了。卖酒的人感到困惑,于是请教了一位名叫杨倩的智者。杨倩告诉他,原因在于他的狗太凶猛,路过的顾客都害怕这只狗,尤其是一些让孩子来买酒的家庭,孩子们更是不敢靠近。
意识到问题后,卖酒的人将狗移到后院,结果生意逐渐好转,酒也不再变酸。这则寓言通过卖酒人的遭遇,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环境的影响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意的成败,尤其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
寓意:
《狗猛酒酸》的寓意在于比喻环境恶劣会导致好的事物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它提醒人们在管理和领导中,要注意周围的环境和人际关系,避免因小失大。这个故事也常被用来形容在权臣当道的情况下,贤良之士难以施展才华,社会风气受到影响。
本图文由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