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击楫
中流击楫是一个源自中国历史的成语,最早出自《晋书·祖逖传》。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在河流的中央用船桨敲打水面”,比喻立志奋发图强,尤其是指在逆境中发誓要恢复失地、报效国家的决心。
成语的来源
历史背景
中流击楫的故事发生在西晋末年,当时由于“八王之乱”,晋朝内部动荡不安,北方少数民族趁机侵扰中原。祖逖作为一名小吏,带领族人南渡,途中赢得了大家的信任,最终被推举为首领。祖逖在向晋元帝请求北伐未果后,毅然决定率领部属渡江北上。在船行至江中时,他激动地用船桨敲打船舷,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收复中原,就如这大江之水,去而不返!”这一誓言展现了他坚定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
成语的意义
比喻意义
中流击楫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它象征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国家的忠诚。成语常用于形容那些在困境中奋起直追、为国争光的人物形象,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
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流击楫”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尤其是在国家建设和个人成长的语境中,鼓励人们勇于迎接挑战,追求卓越。这一成语提醒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有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总之,中流击楫不仅是对祖逖英勇事迹的纪念,也是对每一个追求理想、勇于奋斗的人的激励。
击楫中流的典故
“击楫中流”这个成语源自东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祖逖的故事。根据《晋书·祖逖传》的记载,祖逖在率领部队北伐时,渡江至中流时,敲击船桨并立下誓言,表示如果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返回。这一行为象征着他坚定的决心和壮烈的志向。
典故背景
– 历史背景:祖逖生活在东晋时期,那个时期国家动荡不安,北方的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严重。祖逖心怀恢复中原的志向,因此在出征前,他在江中击桨发誓,表达了自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 成语释义:成语“击楫中流”比喻立志奋发图强,强调了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它常用于形容那些有志于恢复失地、报效国家的人们的豪情壮志。
相关引用
在《晋书》中,祖逖的誓言是:“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的决心,也激励了他的部下,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文化影响
“击楫中流”不仅在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也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成为表达豪情壮志的典型例子。许多诗词和文学作品中都引用了这一典故,体现了对祖逖精神的崇敬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总之,“击楫中流”是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成语,象征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斗志,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理想与目标。
中流击楫是什么意思
“中流击楫”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zhōng liú jī jí,字面意思是“在河流中间敲打船桨”。这个成语源自于东晋时期的军事家祖逖的故事,具体出自《晋书·祖逖传》。在历史背景下,祖逖在北伐的过程中,带领部属渡江至中流时,激动地用船桨敲打船舷,立下誓言:“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这句话表达了他决心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坚定意志。
成语的引申意义:
– 比喻立志奋发图强: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们在逆境中奋起直追、为国争光的精神状态,强调一种激昂的斗志和坚定的决心。
– 历史背景:在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北方少数民族趁机攻掠中原,导致许多百姓南逃。祖逖作为一个小吏,带领族人南迁,并最终被推举为首领。他的誓言激励了众人,形成了强大的北伐力量,尽管最终未能完全实现他的理想,但他的精神和事迹仍然被后人传颂。
“中流击楫”不仅是对祖逖豪情壮志的赞美,也是对任何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勇于追求理想的人的一种激励和鼓舞。
本图文由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