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藉藉
人言藉藉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rén yán jí jí,意思是指人们指责、攻击的话在各处流传,形容议论纷纷的状态。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与他人名誉相关的事情,强调流言蜚语的影响。
出处
该成语出自《汉书·江都易王非传》,原文为:“国中口语籍籍,慎无复至江都。”这句话表达了在某个地方人们的口耳相传,言辞纷乱的情形。
示例
在古代文学中,常见到这个成语的使用。例如,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提到:“妾亦闻外面人言藉藉,归怨相公。”这句话反映了因流言而产生的情感纠葛。
近义词
人言藉藉的近义词包括“人言可畏”和“流言蜚语”,这些词语同样表达了对流言的警惕和对名誉的关注。
总之,人言藉藉不仅是一个描述人们议论纷纷的成语,也反映了社会对名誉和流言的敏感性。
人言籍籍和众口铄金的区别
人言籍籍和众口铄金是两个汉语成语,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有明显的区别。
人言籍籍
定义:人言籍籍指的是人们议论纷纷,言辞繁杂,通常用来形容某种情况或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出处:该成语出自《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其中提到“妾亦闻外面人言籍籍,归怨相公”,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对某事的纷纷议论。
用法:人言籍籍一般作谓语或定语,强调的是人们的言论状态,常用于描述社会舆论的混乱和复杂性。
众口铄金
定义:众口铄金则是比喻舆论的力量极大,众人的言论能够混淆是非,甚至连金属都能熔化。它强调的是舆论的影响力和破坏力。
出处:该成语出自《国语·周语下》,原句为“众心成城,众口铄金”,意在说明团结的力量和舆论的威力。
用法:众口铄金通常作谓语或分句,常与“积毁销骨”连用,强调舆论的强大和对个体的影响。
– 人言籍籍侧重于描述人们的议论状态,强调言辞的纷乱和复杂。
– 众口铄金则强调舆论的力量和影响,指出众人的言论可以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两个成语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以更准确地表达所要传达的意思。
人言籍籍众口铄金三人成虎
“人言籍籍,众口铄金,三人成虎”是一个反映谣言传播和舆论影响力的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典故,主要用来警示人们对谣言的警惕。
成语解析
众口铄金: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众人的言论可以熔化金属,形容舆论的力量极大,能够混淆是非,影响人们的判断。它强调了在社会中,言论的传播和重复会对真相造成严重的扭曲。
三人成虎: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讲述了魏国大臣庞葱在陪同太子前往赵国做人质时,向魏王提出的一个比喻。他通过询问魏王对“街市上出现老虎”这一谣言的看法,逐步引导魏王认识到,虽然一开始不相信,但如果有三个人说同样的话,魏王最终会相信。这一故事揭示了谣言如何通过重复而被大众接受,最终变成“事实”的过程。
成语的寓意
这两个成语结合在一起,强调了在社会生活中,谣言和错误信息的传播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它们提醒人们在面对众多言论时,要保持理性和警觉,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
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信息传播迅速的网络环境中,谣言的传播更加普遍。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应当具备批判性思维,仔细分析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以避免被误导。正如成语所示,面对众口相传的谣言,保持清醒的头脑尤为重要。
总之,“人言籍籍,众口铄金,三人成虎”不仅是对古代智慧的,也是对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现象的深刻反思。
本图文由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