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不容辞
义不容辞的含义与来源
义不容辞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yì bù róng cí,意思是指在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或拒绝。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为了正义事业,敢于挺身而出,不做推辞,具有褒义色彩。
成语的来源
该成语最早出自唐代岑文本的《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其中提到“夫显微阐幽,义不容辞”。后世的文献中也多次引用这一成语,例如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提到:“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三国演义》中也有相关的引用,描述了刘备与东吴的关系,强调了道义上的责任感。
使用示例
在日常生活中,义不容辞常用于表达某种责任或义务。例如:
– 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
– 既然是关系到儿童福利,我自然义不容辞,愿意挺身而出。
– 维护班级荣誉是每位同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包括:
– 见义勇为
– 当仁不让
– 责无旁贷
反义词则有:
– 推三阻四
– 袖手旁观
这些词汇都与义不容辞在责任感和道义上有所关联,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义不容辞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道德责任的体现,强调在面对需要承担的责任时,应该积极主动,不应推辞。这种精神在社会中尤为重要,鼓励人们在关键时刻勇于担当。
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区别
责无旁贷与义不容辞的区别
在汉语中,“责无旁贷”和“义不容辞”是两个常见的成语,它们都涉及到责任和义务,但在含义和使用场合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1. 含义的侧重
– 责无旁贷: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法律或事实上的责任,意指某项责任是自己必须承担的,不能推卸给他人。它的字面意思是“责任不能推卸”,通常用于描述那些法律上或道德上必须履行的义务。例如,公职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责任是不可推卸的。
– 义不容辞:与“责无旁贷”不同,“义不容辞”更侧重于道义上的责任,强调的是在道德或伦理层面上,某人应当承担的义务。它的字面意思是“道义上不允许推辞”,通常用于描述那些基于良心或道德标准而应当履行的责任。例如,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或是对社会的责任感,都是义不容辞的表现。
2. 责任的性质
– 责无旁贷:这种责任通常是刚性的,意味着如果不履行责任,可能会面临法律或制度上的惩罚。它强调的是一种强制性和不可推卸性。
– 义不容辞:这种责任则是柔性的,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的道德判断和内心的责任感。即使不履行,通常也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但可能会遭到道德上的谴责。
3. 例子与应用
– 责无旁贷的例子:作为一名医生,救治病人是责无旁贷的责任;作为公民,依法纳税也是责无旁贷的义务。
– 义不容辞的例子:在朋友需要帮助时,给予支持和帮助是义不容辞的道德责任;在社会公益活动中,参与和贡献也是义不容辞的表现。
“责无旁贷”强调的是法律和事实上的责任,具有强制性和不可推卸性;而“义不容辞”则侧重于道义和伦理上的责任,更多依赖于个人的道德判断。理解这两个成语的区别,有助于在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责任和义务的性质。
义不容辞的高级替换词
义不容辞的高级替换词包括多个近义词,这些词语在表达义务和责任时具有相似的含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级替换词:
– 当仁不让:指在应当承担责任时,不推辞、不让步。
– 责无旁贷:强调责任在身,不能推卸。
– 义无反顾:表示在道义上必须坚持,不回头。
– 见义勇为:指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勇敢地去做,体现了道义上的责任感。
– 理所当然:表示某种责任或义务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特别说明。
– 匹夫有责: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尤其是在涉及公共利益时。
– 刻不容缓:表示事情紧急,必须立即处理。
这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替代“义不容辞”,帮助表达相似的责任感和道义上的义务。
本图文由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