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
成语“敏而好学”的含义与出处
含义
“敏而好学”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聪明且热爱学习。这个成语强调了一个人具备聪明才智的同时,也要有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它常常用来形容那些在学习上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人。
出处
该成语最早出自《论语·公冶长》,在这部经典中,孔子通过弟子子贡的提问,解释了孔文子(孔圉)为何被称为“文”。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孔文子聪明灵活,热爱学习,并且不以向地位或学识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被称为“文”。
相关解释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敏而好学”的重要性,认为这种品质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基础。孔文子之所以能获得“文”的谥号,正是因为他具备了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孔子还提到,许多人虽然聪明,但往往不愿意学习或向他人请教,这种态度是值得批评的。
“敏而好学”不仅是对个人学习态度的赞美,也是对谦逊精神的强调。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向他人学习,无论对方的地位或知识水平如何。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全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是孔子对卫国大夫孔文子的评价。全文如下: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释义:
– 敏:聪明、灵活。
– 好学:热爱学习,勤奋好问。
–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或学识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文子虽然聪明,但他仍然热爱学习,并且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学识差的人请教为耻,因此被称为“文”。孔子通过这一评价强调了谦虚和好学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品质是个人修养和成就的基础。
孔文子的谥号“文”不仅反映了他的聪明才智,更体现了他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这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孔子认为,能够放下身段向他人学习,尤其是向那些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学习,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什么?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不耻下问”。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是孔子对卫国大夫孔文子的评价,强调了谦虚好学的重要性。
解释:
– 敏而好学:指的是一个人聪明且热爱学习。
– 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地位或学识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耻,体现了虚心求教的精神。
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贡的提问时,指出孔文子之所以被称为“文”,正是因为他具备这两种品质。这种精神在学习和成长中尤为重要,鼓励人们保持谦逊,勇于向他人请教,不论对方的地位或知识水平如何。
本图文由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