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览无余
“一览无余”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yī lǎn wú yú,意指一眼望去就能看得非常清楚,毫无遗漏。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其中提到“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释义:
– 基本含义: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都看见了,形容视野开阔,没有任何遮挡或遗漏。
– 用法:常用于形容建筑物的结构简单明了,或者诗文内容平淡,没有深意。例如,朱自清在《南京》中写道:“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
近义词:一目了然、一览而尽、尽收眼底。
反义词:一鳞半爪。
“一览无余”强调的是一种清晰、全面的观察能力,适用于描述视觉上的完整性和事物的简单明了。
一览无遗和一览无余的区别
一览无遗和一览无余这两个成语在意义上非常相似,主要用于形容视野开阔,能够一眼看尽所有事物,没有遗漏。
成语释义
– 一览无遗:意为“一眼望去,没有遗漏”。其中“遗”指的是遗漏,强调的是视野的全面性和清晰度。
– 一览无余:意为“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这里的“余”指的是剩余,强调的是没有剩下的部分。
出处
这两个成语的出处相同,均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原文提到“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说明在视野开阔的情况下,所有的景物都能一目了然。
主要区别
– 读音不同:一览无遗的拼音是 yī lǎn wú yí,而一览无余的拼音是 yī lǎn wú yú。
– 字义差异:虽然两者的基本意思相近,但“遗”强调的是没有遗漏的部分,而“余”则强调没有剩余的部分。两者在使用上并无太大区别,常常可以互换使用。
可以认为一览无遗和一览无余在实际使用中是可以互换的,主要的区别在于字义和读音。两者都形容视野开阔,能够清晰地看到所有事物。
一目了然和一览无余
一目了然和一览无余是两个常用的成语,它们在意义、出处和用法上有明显的区别。
含义
– 一目了然: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眼就看得很清楚”,通常用来形容事物的情况或道理非常明了,容易理解。例如,当某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时,可以说“一目了然”。
– 一览无余: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眼望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强调没有遗漏,通常用来形容视野开阔,能够全面地看到所有的事物或景象。
出处
– 一目了然:出自明代张岱的《皇华考序》,其中提到“可见按图索籍,三溪道路,一目了然”,强调从整体上看事物的清晰度。
– 一览无余: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原文提到“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形容在开阔的视野中,所有的景物都能一眼看尽。
用法
– 一目了然:通常作为谓语或定语使用,含有褒义,强调事物的清晰和明了。
– 一览无余:可以作谓语或状语,强调视野的开阔和全面性,常用于描述没有遮挡的情况。
一目了然侧重于事物的清晰和易懂,而一览无余则强调视野的全面和没有遗漏。两者虽然都表达了“看得清楚”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境和使用上有所不同。
本图文由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