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和寡什么意思
“曲高和寡”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qǔ gāo hè guǎ。其字面意思是“曲调愈高雅,跟着唱和的人就愈少”。这个成语源自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的《对楚王问》,其中提到不同曲调的受欢迎程度,通俗的曲子如《下里巴人》能引起数千人共鸣,而高雅的曲子如《阳春白雪》则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和欣赏。
成语的含义:
– 比喻知音难得:指能够理解和欣赏高雅艺术或深刻思想的人很少。
– 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用来形容某些言论或作品难以被大众理解,能够理解的人非常有限。
在现代语境中,“曲高和寡”常用于形容一些高深的思想、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虽然其内涵丰富,但因其复杂性而难以被广泛接受和理解。
曲高和寡下一句怎么接
“曲高和寡”的下一句是“妙伎难工”。这句话出自三国时期阮瑀的《筝赋》,其意思是指曲调高雅,能够跟着唱和的人就很少,形容知音难觅,或是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也少。
在《筝赋》中,阮瑀通过这句话表达了高雅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强调了高深的艺术作品往往难以引起广泛的共鸣。“曲高和寡”比喻那些高雅的音乐或文学作品,能够欣赏和理解的人相对较少,而“妙伎难工”则进一步指出,即使是技艺高超的演奏者,也难以创作出广受欢迎的作品。
完整的句子为:“曲高和寡,妙伎难工”。
曲高和寡用来比喻什么人
成语“曲高和寡”用来比喻那些高雅、深奥的言论或作品,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人非常少。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楚国文学家宋玉,他在《对楚王问》中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了这一点。
成语的来源与解释
– 来源:宋玉讲述了一个外地歌者在郢都唱歌的故事。开始时,他唱的是通俗易懂的《下里巴人》,跟唱的人有数千人;当他唱起较为高雅的《阳春白雪》时,跟唱的人数骤减,最后只有寥寥几人能够和唱。这个故事表明,曲调越高雅,能够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反映了知音难得的道理。
– 比喻意义:“曲高和寡”常用来形容那些言行卓越、艺术作品高深的个人或作品,强调其难以被大众理解和接受。它可以指代那些在某一领域内具有独特见解或才华的人,但由于其思想或作品的深奥,导致与普通大众之间的隔阂。
应用场景
– 艺术与文学:在艺术和文学领域,常用“曲高和寡”来形容那些难以被大众欣赏的高雅作品。例如,一些现代诗歌或抽象艺术作品,虽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由于其复杂性,往往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
– 社会交往:在社交场合中,某些人可能因为其独特的见解或高深的学识而显得与众不同,导致他们在与他人交流时,难以找到共鸣,形成“曲高和寡”的局面。
“曲高和寡”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思想、言论上具有独特性但难以被广泛理解的人。
本图文由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