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突徙薪(详解)

曲突徙薪

曲突徙薪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汉书·霍光传》,其字面意思是“把烟囱改成弯的,把柴草搬走”。这个成语比喻事先采取措施,以防止潜在的危险或灾害发生。

成语来源

成语的故事背景是这样的:有一位客人拜访主人时,看到主人家的烟囱笔直,旁边堆着柴草,便劝主人改建烟囱为弯曲的,并将柴草移开,以免发生火灾。主人不以为然,最终家中果然发生了火灾,邻居们赶来救火,幸好及时扑灭。事后,主人为了感谢邻居们的帮助,设宴款待,但却没有邀请那位提出建议的客人。有人提醒主人,如果当初听从了客人的建议,就不会发生火灾,也就不必破费设宴。最终,主人意识到自己应当感谢那位客人,体现了对未雨绸缪和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

成语释义

拼音:qū tū xǐ xīn

基本释义: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灾害的发生。

使用示例

成语“曲突徙薪”常用于强调预防措施的重要性。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说:“在工作中,我们应该曲突徙薪,提前做好风险评估,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相关引申

成语还引申出一种社会现象,即那些提出预防性建议的人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回报,而在事后受到损失的人却可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感谢。这种现象在许多情况下都能观察到,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重视他人的建议,尤其是那些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人。

总之,曲突徙薪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个关于预防和智慧的深刻教训,提醒我们在面对潜在风险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是多么重要。

曲突徙薪

曲突徙薪原文及翻译

《曲突徙薪》出自《汉书·霍光传》,讲述了一个关于防患未然的故事。以下是该文言文的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翻译

有一个造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的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弯的,把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摆酒来感谢邻人。被火烧伤的人在上位,其他的各自以功劳的大小依次坐,却没有请提“曲突”建议的那位客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灾的忧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建议‘曲突徙薪’的人没有受到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被奉为上宾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先采取防范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有效避免潜在的灾难。同时,它也讽刺了那些不愿意听取他人建议的人,强调了先见之明的重要性。

曲突徙薪说明什么道理

成语“曲突徙薪”源自《汉书·霍光传》,其字面意思是将烟囱改为弯曲的形状,并将灶旁的柴草搬开。这个成语的寓意在于强调事先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潜在的危险和灾害发生。

寓意与道理

1. 防患未然:曲突徙薪的核心道理是要有预见性,提前采取措施来避免灾害的发生。故事中,客人提醒主人改建烟囱和搬移柴草,正是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但主人未予重视,最终导致了火灾的发生。这一情节警示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重视他人的建议,尤其是那些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人。

2. 重视建议与反思:故事的结尾,主人意识到如果当初听从了客人的建议,就能避免火灾和损失。这反映了在面对问题时,应该谦虚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在事后进行反思与改正。许多人在遭遇问题后,往往只关注解决眼前的困难,而忽视了事前的预防和准备。

3. 讽刺与教训:曲突徙薪不仅是一个关于预防的故事,也对那些不愿意听取建议、缺乏防范意识的人进行了讽刺。它提醒我们,生活中常常存在安全隐患,只有通过积极的预防措施,才能减少损失和风险。

“曲突徙薪”教导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具备防范意识,及时采取措施,重视他人的建议,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灾难。这一成语不仅适用于个人生活,也适用于企业管理和社会治理,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

本图文由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

(0)
夏天的头像夏天认证作者
上一篇 2025-02-19 11:57
下一篇 2025-02-19 12:05

相关推荐

  • 一筹莫展是什么意思

    一筹莫展是什么意思 “一筹莫展”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 yī chóu mò zhǎn。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在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无法提出任何解决办法,毫无进展。它指的是“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出处 “一筹莫展”源自《宋史·蔡幼学传》,原文为“一筹不吐”,描述的是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尽管有许多士人,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提出有效的建议和策略…

    2025-02-12
    3100
  • 呼之欲出是什么意思

    呼之欲出是什么意思 “呼之欲出”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hū zhī yù chū。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所描绘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仿佛只要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它通常用来形容艺术作品(如绘画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非常生动、栩栩如生。 成语来源 “呼之欲出”出自宋代苏轼的《郭忠恕画赞序》,其中提到:“恕先在焉,呼之或出。”这句话强调了画作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

    2025-02-20
    1500
  • 三过其门而不入(详解)

    三过其门而不入 成语解释 三过其门而不入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最初与大禹治水的故事有关。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三次经过家门却不进去”,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公事而不顾个人私事,表现出极大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典故来源 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孟子·离娄下》,其中提到大禹在治水期间,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却始终没有进去。孟子在文中提到:“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

    2025-02-18
    2300
  • 知音识曲(详解)

    知音识曲 成语“知音识曲”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zhī yīn shí qǔ,意思是指通晓音乐,能够理解和欣赏音乐的美妙。这个成语出自《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秋胡行》,其中有句诗提到:“有美一人,婉如清扬。知音识曲,善为乐方。”这表明了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欣赏能力。 成语的结构与用法 –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 感情色彩:中性。 …

    2025-02-16
    2600
  • 临渴掘井(详解)

    临渴掘井 成语“临渴掘井”意指到口渴时才去挖井,形容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其中提到“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强调了在问题已经出现后再去解决是多么的晚和无效。 成语的典故 成语的背景与春秋时期的鲁昭公有关。鲁昭公因年轻幼稚,未能妥善处理朝政,最终…

    2025-02-17
    2500
  • 利令智昏(详解)

    利令智昏 “利令智昏”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因贪图利益而使头脑发昏,形容因追求私利而失去理智,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其中提到平原君赵胜因贪图冯亭的利益而导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受重大损失,四十多万士兵被秦国消灭,几乎使赵国灭亡。 成语的构成与含义 – 构成: – “利”:利益、私利; &…

    2025-02-16
    2900

联系我们

1894872548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26048781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