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
成语“洛阳纸贵”的来源与意义
“洛阳纸贵”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文学的成语,形容作品广泛流传、受到高度重视,通常用于赞美文学作品的成功与影响力。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左思及其作品《三都赋》。
左思与《三都赋》
左思(约250-305年)是一位在西晋时期颇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他在年轻时并不被看好,甚至受到父亲的轻视。左思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发奋学习,最终创作出《三都赋》。这部作品历时十年才完成,内容描绘了魏、蜀、吴三国的都城,展现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当《三都赋》完成后,左思将其呈现给当时的文学界,起初并未受到重视,甚至遭到一些文人的嘲讽。随着著名学者皇甫谧和其他文人的推荐,这篇作品逐渐获得认可,最终在洛阳广为流传。人们争相抄写,导致当地纸张供不应求,纸价因此上涨,形成了“洛阳纸贵”的现象。
成语的现代意义
如今,“洛阳纸贵”不仅仅用于描述文学作品的流行,也可以引申为任何因优秀作品或创意而引发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它强调了努力与才华的结合,表明即使起初不被看好,只要坚持不懈,最终也能获得成功与认可。
“洛阳纸贵”是对左思及其作品《三都赋》的高度评价,象征着文学创作的价值与影响力。这个成语提醒我们,真正的才华和努力终将被世人所认可。
洛阳纸贵的典故的来历
成语“洛阳纸贵”源于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左思及其作品《三都赋》。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并不是指纸张的价格昂贵,而是形容一部作品因广泛流传而受到重视,导致纸张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典故的来历
左思与《三都赋》
左思是西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在创作《三都赋》时,经历了十年的潜心研究和创作。左思在写作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历史、地理和风俗资料,力求使作品内容丰富且有深度。最终,他的《三都赋》完成后,受到了当时文人的高度评价,尤其是张华和皇甫谧的推荐,使得这部作品迅速在洛阳传播开来。
纸价上涨的原因
由于《三都赋》的广泛流传,许多豪门贵族争相抄写,导致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纸价因此上涨。这一现象引发了“洛阳纸贵”的说法,意指因作品的流行而使得纸张变得珍贵。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文学作品受到极大的欢迎和重视,风行一时。
成语的意义
“洛阳纸贵”不仅仅是对纸张价格的描述,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作品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它强调了优秀文学作品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
总之,成语“洛阳纸贵”是对左思及其《三都赋》成就的认可,象征着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影响力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
洛阳纸贵的上一句
“洛阳纸贵”的上一句是“作赋曾闻纸贵夸”。这个成语的来源与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左思及其作品《三都赋》密切相关。
成语背景
洛阳纸贵的意思是形容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晋书·文苑传》,描述了左思在创作《三都赋》时,因其作品受到极大的欢迎,导致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左思在创作过程中,曾花费十年时间,最终完成了这部作品,受到当时名流的赞赏,进而引发了豪门贵族争相抄写的热潮。
成语的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洛阳纸贵”常用来形容某部作品受到广泛的认可和喜爱,流传甚广。它不仅仅是对作品质量的赞美,也反映了作品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力。
本图文由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