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山扛鼎
拔山扛鼎是一个源自中国历史的成语,读音为bá shān gāng dǐng,字面意思是“拔起大山,举起重鼎”,用来形容一个人力气极大,气势雄伟。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史记·项羽本纪》,其中描述了楚国名将项羽的非凡力量和气魄。
成语的来源与典故
历史背景
项羽,名籍,字羽,是秦末楚汉战争中的重要人物。他身材魁梧,力大无比,曾经在年轻时以一己之力扛起重鼎,令周围的人惊叹不已。成语“拔山扛鼎”正是基于这一历史事件而来,体现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和超凡的力量。
诗句引用
在《史记》中,司马迁写道:“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项羽在垓下被围困时,曾作诗感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这句诗不仅表达了他的壮志未酬,也反映了他在逆境中的无奈与悲壮。
成语的意义与用法
释义
“拔山扛鼎”形容一个人力量巨大,气势非凡。它常用于赞美那些在某一领域中表现出色、能力超群的人。
近义词
– 拔山盖世
– 拔山举鼎
反义词
– 软弱无力
语法
该成语可以用作谓语、定语或补语,通常用于形容人的力量或气势。
拔山扛鼎不仅是对项羽个人力量的赞美,也是对英雄气概的象征。它提醒我们,尽管个人能力出众,但在历史的洪流中,时势和环境同样重要。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常用来形容那些在困难面前展现出非凡勇气和力量的人。
扛鼎为什么不读kang
“扛鼎”这个词的正确读音是“gāng”,而不是“káng”。这个读音的选择主要源于“扛”字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和用法。
读音解析
1. “扛”的两个读音:
– “扛”有两个读音:一个是“káng”,通常指用肩膀承载物体,如“扛着锄头”。
– 另一个是“gāng”,表示用双手举起重物,例如“力能扛鼎”中的“扛”就应读作“gāng”,因为这里强调的是用双手将鼎举起,而不是将其扛在肩上。
2. 历史背景:
– “扛鼎”一词源于古代,最早出现在《史记》中,描述项羽的力量,意指他能够用双手举起沉重的鼎。项羽的这一能力并不是将鼎扛在肩上,而是用双手高高举起,因此在这个语境中,读作“gāng”是更为准确的。
比喻意义
“扛鼎”不仅仅是字面上的举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为一种比喻,表示某人能够承担重任或具有重大才能。例如,“扛鼎之作”指的是某个作家或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强调其分量和价值。
“扛鼎”不读“káng”的原因在于其特定的语境和历史背景,强调的是用双手举起重物的能力,而不是肩负的含义。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持着其原有的比喻意义,广泛应用于各种文体中。
拔山扛鼎比喻什么
成语“拔山扛鼎”主要用来比喻一个人的力量非常强大,气势雄伟。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史记·项羽本纪》,其中描述了项羽的巨大力量,称他“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象地表达了超凡的力量和勇气。
具体含义:
– 力量强大:成语常用于形容某人具有非凡的力量,能够完成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
– 勇气与气势:除了力量,成语也隐含了勇气和气势的意思,常用于描述在极端困难情况下仍能鼓起勇气克服困难的伟大人物。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如“扛鼎拔山”、“拔山盖世”等,均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力量和气势。
– 反义词:如“软弱无力”、“手无缚鸡之力”,则表示力量的不足。
“拔山扛鼎”不仅仅是对力量的赞美,也象征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勇气,适用于描述那些在逆境中奋起的英雄人物。
本图文由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