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彘不食
狗彘不食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gǒu zhì bù shí,意指“连狗和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行极端恶劣,令人厌弃。这个成语出自《汉书·元后传》,原文为:“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这句话强调了对背信弃义之人的强烈谴责,表明其行为卑劣到连最不挑剔的动物也不愿意接受其所剩的东西。
成语的用法:
– 贬义:该成语通常用于形容那些不道德、卑鄙的人,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 示例: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此成语来批评那些不忠不义的人。例如,宋代王明清在《玉照新志》中提到:“士大夫为官爵所钓,用心至是,可谓狗彘不食其余。”这表明了对某些官员行为的鄙视。
相关词汇:
– 近义词:与“狗彘不食”相近的成语还有“狗猪不食其余”,意思相同,均用于形容人品极差。
狗彘不食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对不道德行为的强烈指责,反映了古人对诚信与道德的重视。
狗彘不若下一句
“狗彘不若”的下一句是“汝成人耶”。这个成语出自《荀子·荣辱》,其意思是形容一个人的品行低劣,甚至连猪狗都不如,强调了道德沦丧的严重性。
在《荀子》中,原文提到:“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连自己、亲人和君主都忘记了,那么他就不如狗和猪了,进一步强调了人应有的道德责任和自我意识。
“狗彘不若”不仅是对品行低劣的批评,也反映了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出自先秦时期的《孟子》,具体出现在《寡人之于国也》一章中。这句话的意思是,猪和狗吃人类的食物,却不知道要加以制止;在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去施舍救济。这句话反映了对社会责任和道德的批判,强调了统治者对民众疾苦的漠视。
背景与解释
这段话的完整内容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这里,孟子通过比喻的方式,指出了当时统治者对民众生活困境的无动于衷,甚至在面对民众的死亡时,仍然将责任推给自然环境或其他外因,而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治理失责。这种态度与“杀人不是我,是兵器”的说法相似,都是在逃避责任。
社会意义
孟子的这一论述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也具有深刻的哲学和伦理意义。它提醒统治者应当关注民众的生活状况,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而不是对社会问题视而不见。通过这种方式,孟子试图引导人们思考仁政的重要性,强调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关心和改善民众的生活。
总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不仅是对动物行为的描述,更是对人类社会责任缺失的深刻反思。
本图文由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