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东野语
《齐东野语》是南宋时期文学家周密所撰写的一部重要笔记体作品,分为20卷,内容涵盖了许多南宋至元初的历史事件和社会风俗。该书不仅是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记录,也包含了许多周密个人的见闻和经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作品背景
– 作者:周密(公元1232年-公元1298年),字公谨,号草窗,祖籍山东济南。他在南宋时期担任过地方官职,后因国家变迁而隐居,广泛交游,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个人见闻。
– 成书时间:该书成书于宋末元初,主要记录了宋元之交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生活,许多内容是周密亲历或从家族长辈处得知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内容
《齐东野语》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风格,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轶事,包括:
– 政治事件:如“李全始末”、“端平入洛”等,补充了《宋史》的不足。
– 文人轶事:书中涉及许多文人的故事和掌故,成为后世小说和戏曲的重要素材,如“洪端明入冥”、“台妓严蕊”等。
– 文学价值:作品中包含了不少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深度。
成语来源
“齐东野语”这一成语源自《孟子》,意指荒唐无稽的话,反映了周密对历史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周密在书中自称“齐东野人”,表达了对故土的怀念和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
出版与影响
《齐东野语》在后世的影响深远,成为研究宋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该书的多个版本在近现代被重新整理和出版,尤其是1983年中华书局的点校本,受到广泛欢迎。
总之,《齐东野语》不仅是周密个人经历的记录,也是对南宋历史的珍贵见证,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品味。
齐东野语是什么意思
“齐东野语”是一个成语,源自《孟子·万章上》,其字面意思为“齐国东部的乡下人所说的话”。在古代,孟子认为这些话没有常常是道听途说,因此用来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言论。
成语解释
– 齐东:指齐国的东部地区。
– 野语:指乡下人的话,通常被视为不可靠的言论。
“齐东野语”用来形容那些不可信的、荒诞不经的说法,常常带有贬义,表示对某些言论的不屑和怀疑。
出处与用法
– 出处:该成语出自《孟子》,原文为:“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某些言论不值得信任,属于乡下人的无稽之谈。
– 用法:通常作为宾语使用,表达对某些言论的否定或质疑。例如:“这些都是齐东野语,不足为信。”
相关背景
“齐东野语”不仅是一个成语,还与南宋时期的文学作品《齐东野语》有关,该书由周密撰写,记录了许多宋元之交的历史事件和文人轶事,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齐东野语比喻什么
“齐东野语”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用来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其来源于《孟子·万章上》,其中孟子提到:“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这句话表达了对某些言论的不屑,认为这些言论如同乡下人的话,缺乏可信度和依据。
具体解释:
– 齐东:指的是齐国的东部地区。
– 野语:意指乡下人的话,通常被视为不够严谨或不可信的言论。
“齐东野语”常用于形容那些道听途说、不足为凭的言论,强调其荒谬和不可靠性。
本图文由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