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学
-
延绵不绝(详解)
延绵不绝 “延绵不绝”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yán mián bù jué”。其基本意思是形容某种事物或景观连续不断,没有尽头。这个成语出自《孔子家语·观周》,原文中提到“涓涓不雍,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强调了事物的延续性和不断性。 成语的具体解释: – 意义: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或指某种状态、情感等持续不断。 …
-
铁板一块(详解)
铁板一块 铁板一块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 tiě bǎn yī kuài,字面意思是“铁板一块”,比喻结合紧密、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团体或组织内部的团结一致,强调其牢固性和不可分裂性。 成语释义 – 比喻意义:铁板一块用来形容内部团结一致,难以分化,通常用于描述某个集体或组织的团结状态。 – 近义词:牢不可破。 R…
-
不绝如缕(详解)
不绝如缕 不绝如缕的解释 不绝如缕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bù jué rú lǚ。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它主要用来形容局势非常危急,或者声音、气息等微弱而连绵不断。 成语的来源 不绝如缕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公羊传·僖公四年》,其中提到:“夷狄也,因亟痛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局势的危急状态。 成语…
-
祸起萧墙的意思
祸起萧墙的意思 “祸起萧墙”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灾祸或变乱发生在内部,通常用来比喻内部的纷争或矛盾引发的灾难。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季氏》中的一段话,孔子提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认为季孙的忧虑并不在于外部的小国颛臾,而是在于内部的权力斗争。 萧墙的含义:萧墙原指古代宫室内的屏障墙,起到隔离内外的作用…
-
置之不理的近义词
置之不理的近义词 置之不理的近义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 置若罔闻:形容对某事听而不闻,表示不予理睬。 – 束之高阁:比喻把某事放在一边,不加以重视或处理。 – 置之度外:指把某事抛在脑后,不放在心上。 这些近义词都表达了对某人或某事冷淡、不理睬的态度,适用于不同的语境中。根据成语的解释,”置之不理”…
-
知音识曲(详解)
知音识曲 成语“知音识曲”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zhī yīn shí qǔ,意思是指通晓音乐,能够理解和欣赏音乐的美妙。这个成语出自《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秋胡行》,其中有句诗提到:“有美一人,婉如清扬。知音识曲,善为乐方。”这表明了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欣赏能力。 成语的结构与用法 –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 感情色彩:中性。 …
-
东拼西凑(详解)
东拼西凑 成语解释 东拼西凑(拼音:dōng pīn xī còu)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把零零碎碎的东西拼凑在一起,通常带有贬义,形容做事不够严谨,或是通过不规范的方式将不同来源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出处与用法 该成语出自清代作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具体引用为:“因是儿子的终身大事所关,说不得东拼西凑,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带了秦钟到代儒家来拜见。”…
-
魑魅魍魉的意思
魑魅魍魉的意思 魑魅魍魉(拼音:chī mèi wǎng liǎng)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春秋时期的《左传·宣公三年》。这个成语原本指的是古代传说中在山川间害人的鬼怪,后来逐渐引申为形形色色的坏人或邪恶势力。 成语的来源与含义 – 来源:成语“魑魅魍魉”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原文为:“故民人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这句话的意…
-
什么云压城城欲摧
什么云压城城欲摧 “黑云压城城欲摧”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浓厚的乌云笼罩在城头,似乎要把城墙压塌,形象地比喻恶势力一时嚣张所造成的紧张局面。 成语解析 – 字词解释: – “黑云”:指浓厚的乌云,象征着压迫和威胁。 – “压”:表示压迫、威胁的状态。 – “城”:指…
-
不求甚解的意思
不求甚解的意思 “不求甚解”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bù qiú shèn jiě。其原意是指在读书时只注重理解其精神实质,而不拘泥于字句的细节,最初并不含有贬义。这个成语出自晋代诗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其中提到:“好读书,不求甚解”,表达了一种对读书态度的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求甚解”逐渐演变为形容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够认真,通常指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