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指气使是什么意思
颐指气使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以高傲的态度指使他人。其字面意思为“用下巴指挥,凭借神情气色来支使别人”,通常用于描述有权势的人对下属的傲慢态度。
成语解析
– 颐指:指用下巴或腮帮子来示意,表示一种指挥的姿态。
– 气使:指用面部表情和神情来支使他人,不需要言语。
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汉书·贡禹传》,其中提到“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意指家境富裕、权势显赫的人常常用眼神和气色来指使他人。
历史背景
成语的使用与历史事件有关,特别是唐朝末期的朱温及其手下李振。李振因仗着朱温的权势,常常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他人,表现出“颐指气使”的行为,旁若无人,令人畏惧。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目使颐令、趾高气扬、发号施令、盛气凌人。
– 反义词:低三下四、奴颜婢膝、谆谆教导、唯唯诺诺。
颐指气使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方式,也反映了社会中权力与地位的不平等,常带有贬义,警示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应保持谦逊与平等的态度。
颐指气使形容什么人
颐指气使是一个成语,主要用来形容那些有权势或地位的人以傲慢的态度指挥他人。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通过面部表情或下巴的动作来指使别人,强调了这种行为的高傲和不屑。
成语解释
– 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
– 气使:用神情和气色来支使人。
颐指气使通常用来描述那些喜欢以高傲的姿态、强硬的口气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人,例如老板、领导等。这种态度往往表现出一种令人不快的霸道作风,强调了一个人的自大和对他人的支配欲。
使用场景
在实际使用中,颐指气使常常带有贬义,形容那些不尊重他人、以权势压人、傲慢无礼的人。例如,某个领导在工作中常常以这种方式对待下属,就可以说他“颐指气使”。
总之,颐指气使形容的是那些以高傲态度指使他人的权势者,反映了他们的傲慢和对他人的不尊重。
颐指气使的典故出处
成语“颐指气使”源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贡禹传》,最初写作“目指气使”,意指有权势的人通过眼神和气色来指挥他人,形容其傲慢的态度。具体的出处为:“家富势足,目指气使”。
在唐代,诗人元稹在其作品《追封李逊母崔氏博陵郡太君》中将其改为“颐指气使”,并进一步阐释了这一成语的含义。元稹的诗句中提到:“今逊等有地千里,有禄万钟,颐指气使,无不随顺”,强调了权势者的傲慢和对他人的支配。
成语的演变和使用在历史上也有记载。例如,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到:“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进一步反映了这一成语在描述权力和傲慢态度方面的适用性。
“颐指气使”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还在不同的文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形容权势者傲慢态度的经典成语。
本图文由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